大家好,今天神魄星座网小编给大家分享「源远流长的厦门歌仔戏文化」的知识,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,记得收藏本站或分享给你的好友们哟~,现在开始吧!
歌仔戏是什么呢?想必大多数闽南人对歌仔戏并不陌生,因为它是福建省闽南方言的一种汉族戏曲,它也是中国戏曲剧种中唯一诞生于台湾的剧种。那么,你想知道它的来历吗?它又有什么神秘故事呢?那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厦门文化吧!
文化是什么?没有一个人可以给文化下一个定义。是文字?艺术?谁也说不清。
每一种文化的产生,并不是必然的,它是人类在生活劳动中与环境,背景,时代慢慢融合,逐渐形成的。甚至文化并不是人们特意创造,而是在一个逐渐的过程中渐渐凝聚起,具有生活,背景,地域特色。因而每一种文化都有适合她自己的领域。
岁月沧桑,厦门戏曲从昨天走向今天,经历了许多曲折,渐渐深深地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扎了根,成为民间生活中不可获缺的一部分。其中歌仔戏在其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。
歌仔戏又名乡剧, 是闽南地方代表性剧种。1662年大批闽南人随同民族英雄郑成功移居台湾,带去了“龙溪锦歌”、“安溪采茶”和“同安车鼓”等民间音乐艺术,出现了“歌仔馆”。明末清初,受梨园戏、高甲戏和京剧等剧种影响,逐渐形成独特的表演艺术“歌仔戏”,先在台湾流行,1928年后传回闽南,经民间艺人的改革创新,再取名“乡剧”。这种戏曲唱词通俗朴实,唱腔活泼动听,深受群众喜爱。厦门歌仔戏剧团的名剧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被称为中国的《罗密欧与朱丽叶》,曾由香港长城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影片发行东南亚,其它剧目如《火烧楼》、《五女拜寿》、《杀猪状元》、《哑女告状》、《白蛇传》、《真假太子》等也已制成电视戏曲片。
一、产生
歌仔戏流传于台湾,福建闽南及东南亚闽语系华侨聚居地。50年代初,大陆将歌仔戏命名为芗剧。80年代初,厦门恢复原来的名称歌仔戏。
提到歌仔戏,大多数人只知道她起源于台湾,但事实上她的根却在闽南。歌仔戏的基础本是厦门艺术较为重要一部分的“歌仔”。
歌仔,是一种说唱音乐,流行于厦门、龙溪等地。漳州称之为锦歌,台湾及厦门称之为歌仔。歌仔语言生动,平仄押韵,地方色彩浓厚,朗朗上口,通俗易懂。加上演唱内容都是群众熟悉或与现实生活有关的故事,反映群众的思想感情,朴素动听,所以很受群众喜爱。
歌仔的来源,至今还未发现有明确的文字记载。但在清朝时期,厦门的歌仔已经相当盛行了,清末至20世纪30年代,是厦门歌仔的鼎盛时期。
据《中国戏曲志·福建卷》记载,明末清初,民族英雄郑成功率领福建子弟兵东渡收复台湾,从而把流传“锦歌”“车弄鼓”等民间艺术带到台湾,并与当地名歌小调相结合,在台北等地的农村、渔区广泛流行,出现了坐唱形式的“歌仔馆”……
郑成功部队把歌仔带到了台湾,并且随着大量的福建闽南移民迁徙到台湾,歌仔在明末清初流传到台湾,在长时间的流传过程中,吸收了当地的民歌,融合了闽南民间歌舞车鼓以及其他民间艺术的成分,到20世纪初,形成歌仔戏。
而又由于早期歌仔戏是在广场或寺庙平地随便演出,所以又被称为“落地扫”。落地扫是歌仔戏最简单、最原始的演出形态。
二、传入
虽然歌仔戏的基础歌仔是由闽南地区传入台湾,但歌仔戏的形成确是在台湾。因而也开启了歌仔戏的新的传播旅程。
厦门与台湾一衣带水,相互遥望。当初许多闽南人就从这里起航,怀着眷恋、带着悲伤,漂泊到台湾。他们在台湾拓荒扎根,繁衍生息,播种着同源的文明。在渡台的悲歌中,海峡紧紧地接连成一条思念线,两岸人来来往往,厦门成了闽台出入的重要门户。外来人口的增加,使厦门成为各地文化的交汇地,成为闽南文化的中心,各种民间艺术也都汇集而来,产生于台湾的歌仔戏,也在20年代中期传入厦门。
当初那么多种艺术文化的汇集,在海浪的潮打下,都渐渐消散,淡去。然而,歌仔戏却流传至今。看歌仔戏的产生与传播,是两岸共同文化的结晶。海峡两岸本就是文化同源,血脉同流。
可能你也喜欢:
独具特色的厦门端午节龙舟赛
“多才多艺”的厦门功夫茶文化
人们喜闻乐见的剧种“河北评剧”
河北汉族地方戏之一的哈哈腔
三、发展
歌仔戏在厦门的发展起起浮浮,潮涨潮落。
三四十年代的兴盛
歌仔戏传入厦门,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震动,社会上引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。
一方面普通阶级的男女,被歌仔戏吸引得如痴如醉。另一方面,是来自知识阶层人士的强烈不满,认为歌仔戏纯属诲淫诲盗,在演出内容上选择一些爱情戏,表演上比较随意,是一种危害社会的俗物。
这两种情绪的集结,引起了很大的争议,众说纷纭。然而,文化界的大声呼吁,非但没有使歌仔戏被严禁起来,反而有大批的观众被吸引,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她与普通民众文化需求相适应。歌仔戏是一种极为通俗的戏曲形式,她的语言、音乐基础是闽台人民熟悉的方言、民歌,她产生的根基,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。就在这样的矛盾中,歌仔戏反而更显出活力,兴盛一时。
一种文化,不同的时代,不同阶级,不同的生活背景的人会有着不同的态度。文化本身就是在曲折中发展,被不同的人所接受,所摒弃。最终的发展方向永远都是个谜,任何人都下不了定论。
30年代也是台湾歌仔戏班大量涌入厦门的时期,这些台湾戏班经常往返与台湾与厦门之间,做了大量的宣传。对歌仔戏在大陆的流传扎根起了积极的作用。
在抗战期间,歌仔戏经历了较大的挫折。1938年,日本侵略者占领厦门岛,整个城市受到了战争的破坏。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戏班纷纷逃离厦门或解散,厦门戏曲活动处在停顿状态。
日本投降后,歌仔戏班有纷纷进入厦门演出,台湾班、本地班、内地班又汇聚到厦门。曾经在逆境中为了生存,进行改良和创新的歌仔戏,又重新融合在一起。
翻开歌仔戏的历史,可以发现,作为闽台两岸共同哺育的歌仔戏,从她的形成到现在,只有短短百年的历史,然而大部分的时候,两地艺术是处于一种隔绝的状态,两岸的艺术家真正交融的时间只有三四十年代。这宝贵的20年,不仅仅厦门人完全接受了歌仔戏,把她视为本地代表性的地方剧种,而且本地的民间艺人,有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。
台湾歌仔戏的艺人,在将歌仔戏带入厦门之后,在广泛的传播过程中,又吸收了闽台艺术所丰富的表演内容和表现手段,然后带到台湾。两地的歌仔戏就是这样不断融合,不断发展,从而使歌仔戏迅速地适应两地观众的欣赏要求,缩短了两地之间的差距。
文化不分地域,海峡两岸的歌仔戏潜移默化的交融,相互竞争,相互交融,在两岸得到不同的发展,成为两岸之间交流的一条纽带。将两岸同源紧紧联系在一起。
可能你也喜欢:
最具天津特色的民间曲艺:天津时调
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:河北京东大鼓
柔美的河北井陉拉花文化
上海本土艺术文化:浦东说书
歌仔戏改革时期(1950-1958)
1950年刚刚结束战乱的厦门,人民的生活还处在困苦时期,当时存留在厦门的戏班不多,主要有福金春和霓光剧团。这个时期,戏班的日子很艰苦,看戏的人很少。
1950年全国开始对传统戏曲进行改革,提出革除旧有戏曲的不良内容、封建糟粕,以及舞台上、猥亵、野蛮、恐怖的表演,搜集、审定、修改、保留优秀的传统剧目,团结、教育、改革旧艺人的思想觉悟和提高文化知识,净化舞台形象,纯洁舞台语言。
1951年大陆全面推行戏曲改革运动,明确地提出了“改人、改戏、改制”的方针。
1953年底厦门戏曲开始进行改革,逐步地废除幕表制(即演出前没有剧本,只是提供一个人物名单、出场次序、大致情节或主要台词,便由演员自行排演,有时连必要的排练也没有,或将故事梗概画成连环画,或缩写在纸条上,张贴于后台,供演员上场前看上几眼。至于到了台上全凭临场发挥),提高演员表演水平。为了提高歌仔戏,就要重视传达给观众的故事内容的健康与意义,改变舞台演出的随意性,杜绝不良词汇出现在舞台上。
这次的戏曲改革,给厦门歌仔戏带来了新面貌,探求了一条继承传统与革新创造的新路。这是一次勇敢的自我更新,革除了旧的班社制度,抛弃了剧目内容封建糟粕,克服了旧戏班遗留下来的不良作风,提高了演员队伍的素质,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舞台艺术产生制度,适应了整个时代发展的需求,为以后厦门歌仔戏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歌仔戏兴盛时期(1959-1964)
由于传统戏曲的改革,幕表制的废除,演剧艺术的提高,对艺人的要求也就随之提高。过去歌仔戏演员都是随团拜师学艺,由于幕表制,演员不需要文化就可以上台。随着整个社会文化知识的普及,演员必须进行艺术创造,理解剧本,诠释剧本,对人物倾注自己的情感。因此,新的时期培养演员不仅要求掌握丰富的表演手段,而且必须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以及其他方面的知识。
为了培养有文化、有专业技能的新一代歌仔戏演员。1957年6月厦门开了戏曲演员训练班,以专业班为主,还适当安排语文、历史、政治课。至1959年,厦门地区已经有两个公办的歌仔戏剧团。
在剧目建设上,该团贯彻“两条腿走路”的方针,既整理改编传统戏,又创作演出现代戏,凝聚了众多艺术家创作心血,探求了歌仔戏表现现代生活的创作新路,一批优秀的剧目涌现在舞台上。
音乐上也大胆进行创新,大大丰富音乐的表现力,又不失原曲的旋律特色。
从1949年至1965年这段时间,厦门的专业剧团和业余剧团关系十分融洽,都吸收了大批新生力量,活动相当活跃。
歌仔戏衰落时期(1965-1976)
厦门歌仔戏的发展,到了60年代中期开始收到挫折。1965年,大批演职员被精简离开剧团,留团的人员下乡参加工作队,剧团停止演出。1969年,同安县芗剧团和厦门市芗剧团被迫解散。歌仔戏艺术受到严重摧残。
可能你也喜欢:
独具魅力的重庆梁平年画
天津民间舞蹈艺术文化“大沽龙灯”
风景名胜:厦门鼓浪屿文化
天津艺术“奇葩”--汉沽飞镲
歌仔戏再度兴盛时期(1977-1982)
1976年戏曲艺术重新得到了复苏,厦门市芗剧团恢复建制。艺术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重新获得解放,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艺术创作之中。久违了的歌仔戏,不仅给观众带来亲切感,而且带来艺术的希望。
1976年省艺术学校恢复建制,厦门开设了芗剧班,招收小学四年级至初中一年级学生。在吸收前一届艺校的办学经验,芗剧班教学更趋向系统化、正规化。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同时,学习并融合其他门类的艺术。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有一定的文化素养,能够较好地理解、分析剧本,审美视野比前辈人更为开阔,能够了解观众不断提高的审美需求,有意无意地寻找适应,尽量去创造雅俗共赏的舞台形象。
也随着舞台美术表现手段的日益丰富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,舞台美术也趋向多样化。灯光在统一艺术构思下,创造剧中环境和角色外部形象、渲染舞台气氛,收到较好的效果。
一种文化、艺术的背后,需要的是多种文化和艺术的支撑。只有不断融汇在一起,不断丰富,发展,创新,才能在文化之林占有一席之地。时代是文化的引领者。
歌仔戏转折时期(1983——)
现在我们面临一个现实,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,歌仔戏的观众一天比一天减少。目前厦门歌仔戏正处于转折时期,谁也说不清未来的歌仔戏将会如何。
值得庆幸的是,现在厦门歌仔戏仍保存两种格局,一种是专业艺术表演团体道路,一种是民间职业剧团的发展道路,两者相辅相成。
三、传承
歌仔戏自诞生后,两岸戏班及艺人演出交流不断,作为海峡两岸人民共同创造共同拥有的宝贵艺术形式,歌仔戏已经成为维系两岸人民精神文化的一条重要纽带。保护和发展歌仔戏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戏曲文化,推动祖国的和平统一事业具有重要意义。
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,受现代文化艺术形式和流行风尚的影响,歌仔戏现在主要只在中老年人中流行,青年人已不再对其感兴趣,这样的现状极大地影响了歌仔戏的生存和传续。
2006年5月20日,歌仔戏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2007年6月8日,福建省厦门市歌仔戏剧团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。
歌仔戏是闽台两岸共同创造出来的文化,不仅仅具有她本身作为一种民间文化所蕴涵的价值,她同时也是维系了海峡两岸的纽带,她见证了两岸文化同源,血脉同流。在缤纷多彩的现代,外来文化不断冲击人们的生活。文化无异于一个民族的灵魂,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,我们要保护属于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。弘扬民族文化,成为时代的潮流。
可能你也喜欢:
天津古老的婚俗文化:金狮大轿老会
令人难忘的北京的老字号文化
守望老北京的文化记忆
令人怀念的老北京胡同文化
以上就是关于「源远流长的厦门歌仔戏文化」的全部内容,本文讲解到这里啦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,记得收藏关注本站~
『文章♀来①自神魄星座网www.shenpo.com,转载请联系网站管理人员!』